胆囊结石
日期:2021-06-14 来源:全网最大下注平台 编辑:黄哲明

患者姓名:曾某某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       出生日期:45岁

就诊日期:2020年6月2日  初诊           发病节气:

主诉:右胁下疼痛月余。

现病史:患者缘于1月余前开始出现右胁下隐隐胀痛,伴胃脘胀闷,不思饮食,口苦咽干,大便偏干,睡眠差,就诊外院,确诊为“胆囊炎、胆结石”,西医止痛治疗不佳,且患者不愿手术治疗,故前来寻求中医治疗。辰下:右下胁痛,隐隐痛为主,口干、口苦,偶感腹胀,无恶心呕吐,无腹痛、腹泻,纳一般,寐安,大便2日1行,偏干。

既往史:素体健康,否认“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”等及家族遗传病史。

过敏史: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。

体格检查:神清,皮肤黏膜无黄染,未见出血点,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,肝脾未触及,腹软无压痛、反跳痛。舌红,苔薄黄,脉弦细数。

辅助检查:肝功能大致正常;外院彩超超示胆囊结石。

中医诊断:胁痛病

证候诊断:肝胆湿热

西医诊断:胆囊结石。

   法:和解少阳,内泻热结。

   方:大柴胡汤加味

柴胡15g,黄芩15g,枳壳15g,生大黄15g(后下),厚朴15g,炒白芍15g,鸡内金15g,金钱草15g,赤芍20g,陈皮12g,牡蛎20g(先煎),桑寄生9g,炒枣仁15g,×7剂,水煎服,日1剂,早晚温服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二诊(2020年6月9日):胁肋疼痛缓解,胃中不舒,睡眠改善,舌质淡苔薄黄,脉弦。拟前方加黄芪20g、茯苓15g、麦芽12g,7剂,煎服法同前。

三诊(2020年6月16日):时有胁肋疼痛、心悸,胃中不舒缓,晨起口干,舌质淡苔薄白,脉弦。拟前方去茯苓、鸡内金、陈皮、麦芽,加龙骨20g潜心安神定悸,续进14剂,煎服法同前。

四诊2020年6月30日:胁肋疼痛未作,口干缓,寐欠安,余无他症,舌质淡苔薄白,脉弦。前方7剂,煎服法同前,以固前效。

[治疗效果]临床痊愈。

心得体会:

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胆结石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。手术治疗是现代医学的首选方法,但手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,尤其是对那些年老体弱及伴随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或不愿手术者。中医而言,据其症状,属于“胁痛、胃脘痛及黄疸”范畴。治疗上,由于解剖和生理上的特性,胆囊结石不易排出,且结石常伴胆囊炎症。吾师认为中医治疗着眼点不在排石,重在消炎、溶石,冀大石化小,小石化了,最后随胆汁入肠排出,以收全功。

肝居胁下,其经络布于两胁,胆附于肝,其脉循于胁,故《景岳金书》谓:“胁痛之病,本属肝胆二经,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。”患者胁肋感胀痛是气滞之象,其平素情志抑郁,则肝气失于条达,胆汁疏泄不利,聚结成石,胆络被阻,不通则痛。患者肝失疏泄,横逆犯胃,致胃气阻滞、胃失合降,故见胃脘胀闷,不思饮食。饮食少而失于养慎,肝脉失于濡养,故又表现为隐隐作痛;肝郁化热,则见口苦;津伤不能上承,则见咽干;津伤便结,则大便难行。肝火扰神,胁部胀痛,皆可影响睡眠。结合舌脉,四诊合参,可知该病病位在肝胆,以肝郁气滞为主因,辨为肝郁气滞、经络失养证。吾师治以缓急止痛、疏肝解郁、利胆排石之法,处以芍药甘草汤合柴胡疏肝散加三金排石汤加减。

方中白芍养血调经、柔肝止痛,赤芍清热凉血、散瘀止痛,两者合用,补泻结合,兼有养血柔肝、清热散瘀之功;甘草甘温,补中缓急止痛。三药合用,酸甘化阴,使津血充盈、筋脉得养、胁痛缓解。柴胡疏肝解郁,与芍药合用,养肝血、调肝气。枳壳理气解郁、泻热破结,厚朴疏肝理气,与柴胡为伍,加强舒畅气机之功,并奏升清降浊、行气止痛之效;与白芍相配,又能理气调血,使气血调和。陈皮理气行滞而和胃,气机舒畅,可消胃脘胀闷。

三金排石汤常用于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,因其除能清热通淋、利尿排石,亦兼软坚化瘀、活血行气之功效,吾师异病同治,常用于治疗胆结石:以金钱草清解郁热,盖取其咸能软坚之意;鸡内金性味甘平,能健脾理肠,善消砂石,既防消石之品碍胃之弊,又消壅塞之石。桑寄生,补益肝肾;牡蛎平肝潜阳益阴、滋水涵木,又有重镇安神之效,合炒枣仁共奏养心安神之效。

二诊,患者胁痛缓解,睡眠改善,标症已缓,然胃中仍有不舒,故予上方加黄芪补脾益气,茯苓渗利,谷麦芽健胃消食。意在补脾胃之气,运转脾机,疏泄肝胆之气,亦是“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”之理。

三诊,患者已症去大半,胃中不舒缓,其中焦之气已建,中病即止,可去茯苓、鸡内金、陈皮、谷芽、麦芽。因其晨起口干,心悸,此为肝火扰心之症,故加龙骨以平肝潜阳、安神定悸。三方合用共奏缓急止痛、疏肝解郁、利胆排石、扶正祛邪之效,攻补兼施,终获良效。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耳鸣